你当前位置:首页 > 旅游攻略

九华山庙会_安徽九华山庙会

时间:2014/5/26 18:40:00  作者:深圳海外国旅
 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。相传唐开元末年,新罗国(今韩国)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,苦行禅修七十五载,于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圆寂,终年九十九岁。遗体置缸三年后,全身不坏,容貌如生,撼其骨节有金锁般晌声。依佛经所说,金锁骸鸣,乃是菩萨应世,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菩萨转世,尊其为金地藏,遂在九华山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。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,四方信徒、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、拜塔、朝拜天台,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,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,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九华山庙会。
  在庙会期间,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,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“佛像开光”、“方丈升座”、“打地藏七”、“打佛七”、“水陆大法会”等佛事活动。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,盛况空前。其中,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的活动,通宵达旦,灯火辉煌,场面十分壮观。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。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“地藏法会”或举行“祈祷世界和平法会”。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(现管委会)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、旅游、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,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。
  九华山庙会早在九十年代,就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重要旅游节庆
历史沿革
  唐开元末(719),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,宴然独坐,苦心修持,一方善信,悉皆宗仰。贞元十年(794)农历7月30日,在九华山苦修75年、已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,尸坐石涵中,三年未腐,骨节发出金锁般声响,众僧徒尊为地藏菩萨示现,建肉身塔供奉。自此后,每到农历的7月30日,佛教僧众和当地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,逐渐形成了庙会的形式,这种庙会活动与集市贸易、文化娱乐活动、祭祀活动融为一体,内容丰富。
  九华山地藏道场具有庙会的传统,明清时期,在佛诞节(农历四月初八)、自恣日(农历7月15)、地藏诞日(农历7月30)都举行“浴佛法会”、“盂兰盆会”、“大愿法会”,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“阴骘大会”(农历10月15)。但凡这样的日子,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,各地信徒组织各种团会,朝山进香、拜塔、守塔等,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“佛象开光”、“方丈升座”、“打地藏七”、“打佛七”、“水陆大法会”等佛事活动。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,盛况空前。其中,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活动,通宵达旦,灯火辉煌,场面壮观。
主要内容
  九华山庙会以超度亡灵、祈求平安和众生安乐为主要内容,佛教僧众多举办“水陆法会”、“放焰口”、“拜忏”、“放生”等宗教仪式,山民们则利用香客众多的机会做买卖,并举办“舞龙灯”、“狮灯”、演出目连戏《目连救母》和《九更天》、《刘文龙》等傩戏节目,几日几夜,热闹非凡。   九华山庙会作为一个载体,承载着数百年各个历史时期诸多信息,涉及到宗教、民风民俗、历史、美学、音乐等诸多领域,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,底蕴深厚,内涵丰富,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。
地藏道场
 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著名地藏菩萨道场,以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,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   释家肇始   九华山形成于新生代晚期,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。据史料记载,东晋隆安五年(公元401年)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,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。至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,有僧人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;唐朝开元年间,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。
  开元、天宝年间(公元713~755年),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,渡海来华,遍访名山,卓锡九华,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,苦修数十载,感动众多善男信女,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捐资,为金乔觉建寺。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“化城”额於该寺。金乔觉圆寂时,相传山呜谷陨,群鸟哀啼,地出火光,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,僧众尊为地藏菩萨,建肉身塔供奉。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。
佛运兴衰
  千余年来,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,大体有几个时期:始自南北朝,唐中期初创,唐后期至五代衰微,宋元有所发展,明清达到鼎盛。
  明朝洪武、宣德、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,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《藏经》。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,寺庵总数超过一百,僧尼众多,与五台山、峨嵋山、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。清朝康熙、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,分别钦赐“九华圣境”、“芬陀普教”御笔匾额,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。这一时期,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,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,又形成了百岁宫、甘露寺、东崖寺、祗园寺四大丛林。到清朝未年,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,僧众多达三、四千人,香火之盛,甲于天下。

(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

安徽旅游攻略